普法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动态

红色导航引归途——运城市社区矫正红色教育赋能新生​

发布时间:2025-08-26 人气: 来源:

“傅将军身居高位,却始终坚守底线,这种自律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傅作义故居,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凝视着傅作义生平简介碑上的醒目字迹,指尖轻触石刻纹路,声音里满是难以掩饰的激动。这是运城市推动红色基因成为矫正路上“精神导航”的生动一幕。如今,这样的红色教育场景正遍布河东大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点亮重生之路。

近年来,运城市司法行政系统深挖红色阵地的教育潜能,将红色教育精准纳入社区矫正“必修课”,既让红色资源从“历史陈列”变为“教育载体”,更让每一次红色学习都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淬炼。如今,这样的红色教育场景正遍布河东大地,从闻喜陈家庄的革命旧址到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历史展厅,社区矫正对象的足迹印刻在一个个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红色地标上,在触摸历史中唤醒责任,在聆听故事中重塑信仰。

红色课堂里,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河津赵家庄街道新兴村,78岁的老党员讲述着抗战时期当地群众支援前线的往事:“那时候没有像样的运输工具,乡亲们就用扁担挑着粮食,跟着部队的脚印跑,就盼着战士们能多打几个胜仗,守护好咱们的家园!”台下,社区矫正对象们听得入神,不少人悄悄红了眼眶。“以前总觉得自己犯了错,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是个没用的人。”矫正对象赵某抹了把眼角的泪水,语气坚定,“现在我才明白,哪怕是普通人,也能为社会出份力。我虽然走错过路,但也想重新站起来,做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样的思想转变,在运城的红色教育中不断上演。平陆张家沟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纪念馆里,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听完党支部书记讲述军民联手紧急抢救的感人故事后,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公益服务队。“每次穿上志愿者马甲,参加公益活动,就觉得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张某的眼神里有了往日不曾有的光彩,“红色故事里的人,心里都装着别人,我也要学着他们的样子,好好生活,回报社会。”在绛县曹金海烈士纪念馆,社区矫正对象刘某了解到以曹金海为首的革命先辈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后,动情地说:“这些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对比他们,我才知道自己过去的无知和渺小。这场红色洗礼,不仅净化了我的心灵,更让我懂得了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意义,今后一定好好改造,争取做个对社会和家乡有益的人。”

为让红色教育不止于“听故事、看展览”,各县(市、区)社区矫正机构创新形式,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矫正实践。在河津市,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重走“抗日交通线”,沿着当年地下工作者的足迹,在崎岖山路上模拟传递“情报”,亲身体验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守与担当;在万荣县,“红色家书”诵读活动温情开展,矫正对象们拿起先辈们写下的家书,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字句中,感受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从历史符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精神滋养。

“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要让社区矫正对象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助力实现‘管得住、矫得好、改彻底’目标。”运城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负责同志的这番话,道出了运城将红色基因融入社区矫正工作的初心。如今,这一理念已在河东大地结出丰硕成果,全市已建立红色教育基地12个,累计组织活动230余场,参与社区矫正对象达1800余人次。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改变:参与公益活动的身影愈发活跃,遵守矫正纪律的自觉显著提升,助人为乐的善意举动更加暖心……

在运城,这场用红色文化赋能社区矫正的生动实践,正以温暖的力量,书写着“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时代篇章,既为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点亮了人生新途,更为平安运城、法治运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红色光芒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运城司法